“唐山就需要這樣高端專業(yè)的陶瓷博覽交易場所。”日前,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劉希舜參觀完“路南之光”第十九屆陶瓷博覽會的新址——唐山中國陶瓷博覽中心后感嘆不已。
劉希舜是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同時擔任歷屆大師評選評委。他的名字被載入《中國當代陶瓷美術家名人錄》,很多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。從1963年開始在原唐山陶瓷工業(yè)學校學習陶瓷算起,劉希舜從事陶瓷藝術已經50多年。幾十年來,他不遺余力地推動唐山陶瓷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作為一名唐山人,劉希舜非常關注一年一屆的陶博會,得知2016陶博會搬家了,他特意趕來參觀新址。
“永不落幕的陶博會”成為可能
唐山陶博會迄今舉辦了18屆,場館從最早的唐山體育場,再到唐山會展中心,一直沒有一個專業(yè)展館。劉希舜說,以往由于場館限制,參展商們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。“你想,為了參加一次陶博會,參展商要提前設計、布展和裝修,整套做下來支出很大,但幾天的展會一結束,東西要拆除,確實有些舍不得。”
參觀完陶博中心后,劉希舜說,陶博會本就不應局限于幾天的時間,應該有一個專業(yè)的場館將全國各地的廠商們凝聚在一起,搭建一個陶瓷產銷平臺,吸引世界各地客商來此交流洽談,從而促進唐山陶瓷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因此,陶博中心的建成恰好與陶博會的功能完美契合,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陶博會成為了可能。
當天,在參觀場館內部時,劉希舜驚喜地見到了很多熟人。這些人有的是他的學生,有的是經他評為的大師,他們都是從全國各地趕來參加陶博會的,此時的他們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。他們看到劉希舜后也很激動,沒想到與老師能夠在這里偶遇。“有個專業(yè)的展館很重要,這些人都是國內陶瓷界的佼佼者,他們能夠聚在一起不容易。”劉希舜說道。
“北方瓷都”稱號實至名歸
作為國內陶瓷界的翹楚,劉希舜經常到各地參加陶瓷展會或評比活動。有些城市的陶瓷展館建筑給他留下了很深印象。他說,其他陶瓷產區(qū)都在對外大力宣傳,加大陶瓷產業(yè)場館投入,向國內外介紹本地陶瓷產業(yè),吸引客商。作為北方瓷都,唐山也亟需有一個這樣的專業(yè)場所,缺乏集聚的產銷平臺一直是唐山陶瓷發(fā)展的軟肋。
鳳凰尾翼般的大門、形似皇冠的5層建筑、立體式的停車場……劉希舜邊走邊聽工作人員講解,主場館首層高5.8米,采光良好,其打造直徑100多米的巨大穹頂,在唐山尚屬首例。如此氣派的設計,使商戶自由分隔的同時,也使館內呈現出大氣、通透的美感,將更好地拉動客流,提升人氣。
主場館內不同的樓層將展示不同的內容。一層主要以建筑瓷為主,二、三、四層主要以日用瓷、工藝瓷為主,第五層為客戶體驗中心、陶瓷博物館等。在體驗中心和陶瓷博物館,市民可體驗泥塑、陶瓷燒制過程等……
恢宏大氣的建筑令劉希舜十分欣慰。他認為,落成的陶博中心就是對外宣傳唐山陶瓷產業(yè)的一張靚麗名片,“北方瓷都”的稱號實至名歸。
唐山陶瓷產業(yè)前途光明
劉希舜認為,陶博中心的建成使用給陶博會注入了新鮮血液,實現了展會和實體產銷交易平臺的結合。政府與企業(yè)通力合作,唐山陶瓷產業(yè)前途光明。
據陶博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,與傳統陶瓷交易市場不同,陶博中心除了提供陶瓷交易和展示的空間外,還設有經營管理中心、小微金融中心、品牌孵化中心、倉儲物流中心、電商中心、外貿中心、行業(yè)會展中心、行業(yè)信息交流中心、陶瓷檢測中心、科普體驗中心十大中心。陶博中心實行以展帶貿、以貿促展的全球陶業(yè)財富共享平臺的特色形式,打造全方位配套增值服務于一體的展貿平臺。
“唐山是全國陶瓷的重要產區(qū),唐山陶瓷有歷史、有文化、有空間,現在又有了這樣一個高水準的展示平臺,唐山陶瓷必然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。”劉希舜對第十九屆陶瓷博覽會充滿了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