獲悉,有廣東省同類型、同時期發(fā)掘面積最大、出土文物最豐富之稱的虎門村頭貝丘遺址,經過省考古研究所與東莞市博物館多次協(xié)商研究論證之后,深化研究工作已在市博物館全面鋪開。目前,專家已經復原了200多件夏商時期的陶器和1000多件骨器石器。
出土文物十余噸
據悉,村頭貝丘遺址是“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”,位于太平東行9公里,廣深高速公路與107國道交匯處,后靠村頭,故以此冠名。遺址在山坡,前迎坦田,古為海域,是三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古人類聚居之所。
1989年和1993年,因為廣深高速公路要通過遺址,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由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和東莞市博物館組成發(fā)掘隊伍,分兩期對遺址進行發(fā)掘清理。先后費時1年多,發(fā)掘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,占整個遺址面積的1/3,其余部分因沒有進入高速公路占地而繼續(xù)保留在那里。
據介紹,考古人員在村頭村遺址發(fā)現有環(huán)村壕溝、水溝、屋基、墓葬,出土了石器、陶器、骨器、蚌器和龜鱉以及水鹿、犀牛的骨骸。10多年來,考古科研人員對出土文物做了大量的清理工作,為全面系統(tǒng)地開展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。
據有關專家介紹,村頭村遺址是廣東省同時期同類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貝丘遺址。該遺址出土的文物用載重5噸的加長車拉了整整3大車,共500多箱(框),堆積在市博物館兩間面積近百平方米的大房內,標本達幾十萬片。
能佐證東莞3000年歷史
據有關專家介紹,村頭貝丘遺址的文物整理工作,此前已經進行了1年,還要花1年左右的時間,利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對文物檢驗測定,對出土的陶器、石器等制品進行分類,按照其質地、年限、硬度等進行細微的分析。
目前,考古人員已經復原了約200件的陶器,經鑒定,這些陶器所處的年代大約是夏商時期。陶器表面沒有釉,包括泥質硬陶、泥質軟陶、夾砂粗陶、夾砂細陶,多呈幾何形胎印文飾。據介紹,有些陶器放置時聲音清脆,燒制時的溫度應該在1000攝氏度左右。
除此之外,考古人員復原了上千件骨器和石器標本。在遺址發(fā)掘現場,還發(fā)掘出20多座房子的遺跡。從地面的柱洞判斷,這些房子應為地面式建筑。
盡管還有大量的文物等待修復,但專家已經斷言,在省內已經發(fā)掘的貝丘遺址中,村頭遺址的文物最為豐富,這些文物能佐證東莞3000年的歷史。
據有關人員介紹,到2010年左右,東莞將建立村頭村遺址博物館,修復好的文物將放在博物館內展出。專家認為,村頭村遺址博物館將成為東莞館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