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和釉均為白色的瓷器。白瓷要求胎、釉含雜質比青瓷更少,其中鐵的氧化物只占1%,或不含鐵。以氧化火焰燒成,胎體白,釉層純凈而透明。中國白瓷大約在北朝時期出現,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(575年)范粹墓出土了最早的—批白瓷,有長頸瓶、四系罐等,具備了白瓷條件,但質地較粗,燒結不成熟、有的釉色泛黃或泛灰。河北內丘北朝瓷窯遺址出土的白瓷、有碗和四系罐,水平與范粹墓出土白瓷相似。隋、唐、五代白瓷工藝大踏步前進,一些隋墓如姬威墓、張盛墓、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數量、品種和水平都超過北朝,隋代白瓷窯址有河北內丘、臨城、河南鞏縣等地。在鞏縣窯附近發(fā)現一個窖藏,出土了質量比較高的隋代白瓷深腹杯和雙耳罐。唐化白瓷生產廣泛發(fā)展,其中邢窯白瓷達到“如銀似雪”的水平。唐代詩人皮日休在《茶甌》詩中說:“邢客與越人,皆能造茲器。圓似月魂墮,輕如云魄起。”邢窯白瓷在當時后來居上,與久負盛名的越窯青瓷并駕齊驅,形成“南青北白”的局面。邢窯白瓷上還刻有皇宮中儲藏珍寶的御庫“大盈庫。的“盈”字,說明邢窯曾為皇宮燒貢瓷。唐代生產白瓷的窯口還有河南鞏縣窯、曲陽窯、鶴壁集窯、密縣窯、登封窯、滎陽翟溝窯、郟縣窯、山西渾源窯、平定窯、陜西銅川黃堡窯、安徽蕭縣窯、江西景德鎮(zhèn)窯等。五代曲陽窯(定窯前身)快速發(fā)展,工藝水平提高,有的制品上刻“官”、“新官”字樣,也有用褐彩寫“菜玉”字樣的。宋代白瓷高速發(fā)展,生產規(guī)模最大、影響最深遠的是定窯。定窯白瓷胎薄釉潤,有象牙般的質感,刻花層次清晰,劃花如行云流水。它最早發(fā)明覆燒工藝,使產量猛增4至5倍。其他白瓷窯還有河北磁州窯、四川彭縣窯、山西平定窯、陽城窯、介休窯、孟縣窯、河南密縣窯、登封窯、福建德化窯、安徽泗州窯、宿州窯等。遼金時代,北方上述河北、河南、山西等地的瓷窯繼續(xù)生產,遼寧、江西、內蒙古等地受定窯、磁州窯的影響也生產白瓷。內蒙古赤峰的缸瓦窯學習定窯工藝,生產具有定窯風格的白瓷,產口水平很高。元代白瓷工藝達到新的水平,景德鎮(zhèn)湖田窯區(qū)生產精細白瓷,有碗、盤、瓶、罐等器皿。白瓷工藝水平的提高,為青花、釉里紅等品種的發(fā)展打下基礎。明代景德鎮(zhèn)成為馳名中外的瓷都,各種瓷器競展豐姿,白瓷工藝同樣得到發(fā)展,永樂的甜白釉釉色細膩甜潤,宣德至晚明的白色釉質瑩潤如堆脂。景德鎮(zhèn)白瓷始終是瓷器中的一個優(yōu)秀品種,它的優(yōu)秀質量一直保持到清代。白瓷發(fā)展史上,德化窯產品特別引人注意。德化白瓷胎體細密、透光性好,白里透紅,有“中國白”的美譽。明代著名工匠何朝宗、林朝景、張壽山等人制作的觀音、達摩等瓷塑享譽海內外,是中國白瓷的名品。(見如下圖)
